一枝红杏——战2型“台风”战斗机。
推荐阅读:深空彼岸、明克街13号、最强战神、龙王殿、重生之都市仙尊、财运天降、花娇、好想住你隔壁、特种奶爸俏老婆、妖夏
日照小说网 www.rzxs.org,最快更新帝国争霸最新章节!
虽然飞机不是在梁夏帝国诞生的,但是战后十几年,梁夏帝国俨然成了航空技术的圣地与航空先驱的福地。
最具代表性的,就是每年一度的国际航空竞速大赛。
经过十多年的发展,飞机性能早已是今非昔比。
在新历95年年底,根据当时在船台上建造的两艘舰队航母,以及全新的作战需求,比如“华城条约”与“伦泰条约”即将到期,完全看不到续约希望,已经偃旗息鼓十多年的军备竞赛肯定会死灰复燃,帝国海军决定采购一种新的舰载战斗机,用来替换那些明显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双翼机。
随即,帝国海军广发英雄帖:正式向全国的飞机生产商发起招标。
跟过去的做法一样,标书的指标分为两类,一是必须达到的战术性能指标,二是争取达到的基础数据指标。
具体来说。
战术性能指标:最快飞行速度不得低于每小时五百千米,实用升限不得低于一万米,最大航程至少得达到一千二百千米,海平面最大爬升率不得低于每秒十二米,以及最少要配备四挺十三毫米机枪。
基础数据指标:机长不超过八米,翼展不超过十米,机高不超过四米,空重不超过二千千克,作战状态下的起飞重量不超过三千二百千克,乘员数量不超过一人,最好能携带外部载荷。
海军并不在乎厂商怎么设计,只要能满足这些指标。
唯一的特殊要求是:必须使用风冷发动机。
海军给出的理由是:航母的环境恶劣,没法有效保管像冷却液这样的危险液体,所以不能使用水冷发动机。
归根结底,其实是水冷发动机不成熟,仍然存在很多的缺陷。
比如结构复杂,导致故障率偏高,而且维护与保养都很麻烦,肯定要耗费更多的人工与时间。
保管冷却液那完全就是借口。
航母上有那么多的燃油,还怕多几吨的冷却液?
至于借此显得特立独行,跟陆军航空兵划清界线的说法,也有点牵强。
因为疆域太过广袤,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千差万别,所以在大战爆发之前,陆军航空兵也以适应性能更强的风冷发动机为主。要等到大战爆发之后,陆军战术航空兵才逐渐接受水能发动机。
此外,陆军战略航空兵还一直坚持使用风冷发动机,一直到喷气时代到来。
在三个月应标期内,有十多家厂商提交了标书。
经过重重筛选之后,帝国海军最终跟其中三家,浦州的联合之星公司、益州的天府腾飞公司、沈州的海天飞龙公司,分别签署了一份定额为五十万元的研发合同,让三家公司在一年内各制造十架全状态样机,然后交给海军航空兵,由帝国海军统一组织进行公开与公平的对比测试。
结果根本没有悬念。
天府腾飞公司首先出局。
其交给海军进行测试的样机竟然是一架双翼机,根本不可能达到战术性能指标。至于该公司知耻后勇,失败后奋起直追,设计出了帝国海军在大战中最经典的舰载战斗机,那是后来的事情。
沈州海天飞龙公司也差不多。
该公司的方案是在陆军航空兵的战斗机改进而来的,加强了结构强度,增加了着舰尾钩等等,并没有重新设计机体,因此性能同样很糟糕,最快飞行速度甚至不到每小时四百五十千米。
这下,就只剩下浦州联合之星公司了。
严格说来,联合之星公司提交的全状态样机也没达到海军提出的战术性能指标,比如最快飞行速度不到每小时四百八十千米,但是在三架样机当中,也只有这一架勉强符合海军的胃口。
全金属结构中单翼布局,九缸星形风冷发动机,三叶螺旋桨,主轮可收放的后三点式起落架。
要说的话,为了飞得快一些,样机只装了一挺13毫米与一挺8毫米机枪,还装在机头整流罩上,让海军非常反感。
关键就是,样机使用的是900马力试制发动机,换上1200马力发动机后,速度等肯定能够达标。
当时,几个假想敌,比如东望洋对面的纽兰海军也在研制新的舰载战斗机。
再拖下去的话,帝国海军恐怕就要用双翼战斗机去对付敌人的新式战斗机。
在提出了几点修改意见之后,比如把装在机头整流罩上的机枪挪到机翼上,统一口径与增加数量,帝国海军跟联合之星公司签署了第一份采购合同,以小批量生产的方式订购了四十架。
新历97年的年底,第一批次的十架预生产型战斗机交付给帝国海军。
因为当时没有制订命名规范,所以海军采用联合之星公司使用的研发代号,将这种战斗机命名为“台风”。
其实,在联合之星公司,该战斗机因为机身特别的粗短,被戏称为其为“大酒瓶”。
在接受了第一批四十架之后,联合之星公司按照之前的承诺,换上功率达到1200马力的新式发动机。
此外,还在其他的方面做了一些改进,比如采用三叶变距螺旋桨。
经过这些改进之后,“台风”的速度达到了每小时五百三十千米,是当时飞得最快的舰载战斗机。
在换装新式发动机之后,飞行品质不但没提高,反到因为采用了座舱装甲、容积更大的自封油箱与增加了弹药数量等等,而变得更加糟糕。在敏捷性上,不但无法跟狭夷海军的零战比,甚至比初期型号都差。
可惜的是,在大战爆发之前,这些问题没有引起帝国海军的重视。
此后,帝国海军分数次订购了数百架。
有趣的是,联合之星公司一直在按照帝国海军的要求对“台风”进行改进,还直接用于生产制造,所以每个批次的“台风”都有一些细微差别,而由此造成的问题是,后勤保障变成了灾难。
在大战爆发的时候,“台风”已经是帝国海军的主力舰载战斗机。
基本数据(批量生产型)
乘员:1人
机长:8.10米
翼展:10.80米
机高:3.89米
机翼面积:20.7平方米
空重:2085千克
起飞重量:3250千克
动力装置:朝阳航空动力公司的“风灯9-12-97”九缸星形发动机×1
功率:1200马力
最大飞行速度:532千米/小时
航程:1350千米
实用升限:9500米
爬升率:12.5米/秒
武装:13毫米机枪×4,250千克炸弹×1或300升副油箱×1
在出台了新的装备命名规范之后,“台风”才获得“战2型”的正式编号。
在新历97年,“台风”是一种很成功的战斗机,不但速度快,火力也十分凶猛,而且机身非常的牢固,甚至能够充当轰炸机使用。只是在航空技术大爆发的年代,“台风”的先进性也就保持了两年。
与同时代的战斗机相比,“台风”显得十分笨拙。
其实,这也正是帝国海军最不满意的地方。
虽然只要正常使用,“台风”的着舰成功率并不低,是一种比较好飞的舰载机,但是帝国海军想要的绝对不是一种容易着舰的战斗机,而是一种在任何时候,都能压制住敌机的战斗机。
正是如此,“台风”总共才生产了不到一千架。。
生产工作持续到新历100年年初,帝国海军总共订购了四百余架,大部分在战争初期的激烈战斗当中损毁,剩余在下一种舰载战斗机,也就是战4型“哮天”开始服役后,陆续移交给二线部队。
“台风”在帝国海军中的评价并不高,不过墙里开花墙外香。
骆沙联邦一直在向帝国求购高性能战斗机,只是帝国以产能不够为借口,一直拖新历99年下半年。在局势恶化,特别是由湾海三国引发的紧张局势,让帝国不得不认真考虑援助骆沙联邦的事情。
在帝国松口后,骆沙联邦立即跟联合之星公司签了采购“台风”战斗机的合同。
虽然骆沙联邦的海军算不上强大,也没有航母与舰载航空兵,但是在帝国可以出售的战斗机当中,“台风”其实是最理想的选择。原因很简单,帝国同样在备战,几家为陆军生产战斗机的厂商的订单已经排到几年之后了。相对的,联合之星这些为海军生产战斗机的厂商反到较为清闲。
只是,随大战爆发,安排全被打乱了。
一直到新历100年,在战局稳定下来之后,联合之星公司才拿到出口批文,向骆沙联邦提供了一批“台风”战斗机。虽然是按照全新生产战斗机的价格出售,但是其实是预生产的那批。
当时,海军已经把这批战斗机退还给厂商。
经过翻新处理,换上了使用骆沙联邦弹药的机关枪,并且针对高寒环境做了一些必要的改进之后,就重新封装,然后就当成新生产战斗机,准确说是以新生产战斗机的价格卖给了骆沙联邦。
这事,当时闹得很厉害,还对两国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。
有趣的是,最后却不了了之,而且是骆沙联邦主动提出和解,随后还重新订购了一批新生产的“台风”。
原因也很简单,骆沙联邦也已经参战,还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。
当时,芬恩王国从纽兰联邦购买的几十架“水牛”把骆沙航空兵打得落花流水,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击落了数百架骆沙联邦的飞机,还诞生了数十名王牌,战绩最高的一个驾驶“水牛”击落了34架骆沙飞机。
可以毫不客气的说,仅仅几十架“水牛”就把骆沙联邦的航空兵摁在地上摩擦。
这种局面,直到“台风”到来才发生改变。
在某种意义上,就是那30多架二手“台风”改变了空中战场的平衡,让骆沙联邦获得喘息之机。
正是如此,在明知道被坑了之后,骆沙联邦仍然愿意购买“台风”。
只是在新历100年,骆沙联邦就从联合之星公司采购了四百多架“台风”。
此后,联合之星公司还把“台风”的生产许可证卖给了骆沙联邦,出售了一条生产线给骆沙联邦。
由骆沙联邦组装生产的“台风”又被称为“寒风”。
大战期间,“寒风”生产了四千多架,差不多是“台风”的五倍,由此成为了少数几种成功的外援战斗机之一。
虽然飞机不是在梁夏帝国诞生的,但是战后十几年,梁夏帝国俨然成了航空技术的圣地与航空先驱的福地。
最具代表性的,就是每年一度的国际航空竞速大赛。
经过十多年的发展,飞机性能早已是今非昔比。
在新历95年年底,根据当时在船台上建造的两艘舰队航母,以及全新的作战需求,比如“华城条约”与“伦泰条约”即将到期,完全看不到续约希望,已经偃旗息鼓十多年的军备竞赛肯定会死灰复燃,帝国海军决定采购一种新的舰载战斗机,用来替换那些明显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双翼机。
随即,帝国海军广发英雄帖:正式向全国的飞机生产商发起招标。
跟过去的做法一样,标书的指标分为两类,一是必须达到的战术性能指标,二是争取达到的基础数据指标。
具体来说。
战术性能指标:最快飞行速度不得低于每小时五百千米,实用升限不得低于一万米,最大航程至少得达到一千二百千米,海平面最大爬升率不得低于每秒十二米,以及最少要配备四挺十三毫米机枪。
基础数据指标:机长不超过八米,翼展不超过十米,机高不超过四米,空重不超过二千千克,作战状态下的起飞重量不超过三千二百千克,乘员数量不超过一人,最好能携带外部载荷。
海军并不在乎厂商怎么设计,只要能满足这些指标。
唯一的特殊要求是:必须使用风冷发动机。
海军给出的理由是:航母的环境恶劣,没法有效保管像冷却液这样的危险液体,所以不能使用水冷发动机。
归根结底,其实是水冷发动机不成熟,仍然存在很多的缺陷。
比如结构复杂,导致故障率偏高,而且维护与保养都很麻烦,肯定要耗费更多的人工与时间。
保管冷却液那完全就是借口。
航母上有那么多的燃油,还怕多几吨的冷却液?
至于借此显得特立独行,跟陆军航空兵划清界线的说法,也有点牵强。
因为疆域太过广袤,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千差万别,所以在大战爆发之前,陆军航空兵也以适应性能更强的风冷发动机为主。要等到大战爆发之后,陆军战术航空兵才逐渐接受水能发动机。
此外,陆军战略航空兵还一直坚持使用风冷发动机,一直到喷气时代到来。
在三个月应标期内,有十多家厂商提交了标书。
经过重重筛选之后,帝国海军最终跟其中三家,浦州的联合之星公司、益州的天府腾飞公司、沈州的海天飞龙公司,分别签署了一份定额为五十万元的研发合同,让三家公司在一年内各制造十架全状态样机,然后交给海军航空兵,由帝国海军统一组织进行公开与公平的对比测试。
结果根本没有悬念。
天府腾飞公司首先出局。
其交给海军进行测试的样机竟然是一架双翼机,根本不可能达到战术性能指标。至于该公司知耻后勇,失败后奋起直追,设计出了帝国海军在大战中最经典的舰载战斗机,那是后来的事情。
沈州海天飞龙公司也差不多。
该公司的方案是在陆军航空兵的战斗机改进而来的,加强了结构强度,增加了着舰尾钩等等,并没有重新设计机体,因此性能同样很糟糕,最快飞行速度甚至不到每小时四百五十千米。
这下,就只剩下浦州联合之星公司了。
严格说来,联合之星公司提交的全状态样机也没达到海军提出的战术性能指标,比如最快飞行速度不到每小时四百八十千米,但是在三架样机当中,也只有这一架勉强符合海军的胃口。
全金属结构中单翼布局,九缸星形风冷发动机,三叶螺旋桨,主轮可收放的后三点式起落架。
要说的话,为了飞得快一些,样机只装了一挺13毫米与一挺8毫米机枪,还装在机头整流罩上,让海军非常反感。
关键就是,样机使用的是900马力试制发动机,换上1200马力发动机后,速度等肯定能够达标。
当时,几个假想敌,比如东望洋对面的纽兰海军也在研制新的舰载战斗机。
再拖下去的话,帝国海军恐怕就要用双翼战斗机去对付敌人的新式战斗机。
在提出了几点修改意见之后,比如把装在机头整流罩上的机枪挪到机翼上,统一口径与增加数量,帝国海军跟联合之星公司签署了第一份采购合同,以小批量生产的方式订购了四十架。
新历97年的年底,第一批次的十架预生产型战斗机交付给帝国海军。
因为当时没有制订命名规范,所以海军采用联合之星公司使用的研发代号,将这种战斗机命名为“台风”。
其实,在联合之星公司,该战斗机因为机身特别的粗短,被戏称为其为“大酒瓶”。
在接受了第一批四十架之后,联合之星公司按照之前的承诺,换上功率达到1200马力的新式发动机。
此外,还在其他的方面做了一些改进,比如采用三叶变距螺旋桨。
经过这些改进之后,“台风”的速度达到了每小时五百三十千米,是当时飞得最快的舰载战斗机。
在换装新式发动机之后,飞行品质不但没提高,反到因为采用了座舱装甲、容积更大的自封油箱与增加了弹药数量等等,而变得更加糟糕。在敏捷性上,不但无法跟狭夷海军的零战比,甚至比初期型号都差。
可惜的是,在大战爆发之前,这些问题没有引起帝国海军的重视。
此后,帝国海军分数次订购了数百架。
有趣的是,联合之星公司一直在按照帝国海军的要求对“台风”进行改进,还直接用于生产制造,所以每个批次的“台风”都有一些细微差别,而由此造成的问题是,后勤保障变成了灾难。
在大战爆发的时候,“台风”已经是帝国海军的主力舰载战斗机。
基本数据(批量生产型)
乘员:1人
机长:8.10米
翼展:10.80米
机高:3.89米
机翼面积:20.7平方米
空重:2085千克
起飞重量:3250千克
动力装置:朝阳航空动力公司的“风灯9-12-97”九缸星形发动机×1
功率:1200马力
最大飞行速度:532千米/小时
航程:1350千米
实用升限:9500米
爬升率:12.5米/秒
武装:13毫米机枪×4,250千克炸弹×1或300升副油箱×1
在出台了新的装备命名规范之后,“台风”才获得“战2型”的正式编号。
在新历97年,“台风”是一种很成功的战斗机,不但速度快,火力也十分凶猛,而且机身非常的牢固,甚至能够充当轰炸机使用。只是在航空技术大爆发的年代,“台风”的先进性也就保持了两年。
与同时代的战斗机相比,“台风”显得十分笨拙。
其实,这也正是帝国海军最不满意的地方。
虽然只要正常使用,“台风”的着舰成功率并不低,是一种比较好飞的舰载机,但是帝国海军想要的绝对不是一种容易着舰的战斗机,而是一种在任何时候,都能压制住敌机的战斗机。
正是如此,“台风”总共才生产了不到一千架。。
生产工作持续到新历100年年初,帝国海军总共订购了四百余架,大部分在战争初期的激烈战斗当中损毁,剩余在下一种舰载战斗机,也就是战4型“哮天”开始服役后,陆续移交给二线部队。
“台风”在帝国海军中的评价并不高,不过墙里开花墙外香。
骆沙联邦一直在向帝国求购高性能战斗机,只是帝国以产能不够为借口,一直拖新历99年下半年。在局势恶化,特别是由湾海三国引发的紧张局势,让帝国不得不认真考虑援助骆沙联邦的事情。
在帝国松口后,骆沙联邦立即跟联合之星公司签了采购“台风”战斗机的合同。
虽然骆沙联邦的海军算不上强大,也没有航母与舰载航空兵,但是在帝国可以出售的战斗机当中,“台风”其实是最理想的选择。原因很简单,帝国同样在备战,几家为陆军生产战斗机的厂商的订单已经排到几年之后了。相对的,联合之星这些为海军生产战斗机的厂商反到较为清闲。
只是,随大战爆发,安排全被打乱了。
一直到新历100年,在战局稳定下来之后,联合之星公司才拿到出口批文,向骆沙联邦提供了一批“台风”战斗机。虽然是按照全新生产战斗机的价格出售,但是其实是预生产的那批。
当时,海军已经把这批战斗机退还给厂商。
经过翻新处理,换上了使用骆沙联邦弹药的机关枪,并且针对高寒环境做了一些必要的改进之后,就重新封装,然后就当成新生产战斗机,准确说是以新生产战斗机的价格卖给了骆沙联邦。
这事,当时闹得很厉害,还对两国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。
有趣的是,最后却不了了之,而且是骆沙联邦主动提出和解,随后还重新订购了一批新生产的“台风”。
原因也很简单,骆沙联邦也已经参战,还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。
当时,芬恩王国从纽兰联邦购买的几十架“水牛”把骆沙航空兵打得落花流水,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击落了数百架骆沙联邦的飞机,还诞生了数十名王牌,战绩最高的一个驾驶“水牛”击落了34架骆沙飞机。
可以毫不客气的说,仅仅几十架“水牛”就把骆沙联邦的航空兵摁在地上摩擦。
这种局面,直到“台风”到来才发生改变。
在某种意义上,就是那30多架二手“台风”改变了空中战场的平衡,让骆沙联邦获得喘息之机。
正是如此,在明知道被坑了之后,骆沙联邦仍然愿意购买“台风”。
只是在新历100年,骆沙联邦就从联合之星公司采购了四百多架“台风”。
此后,联合之星公司还把“台风”的生产许可证卖给了骆沙联邦,出售了一条生产线给骆沙联邦。
由骆沙联邦组装生产的“台风”又被称为“寒风”。
大战期间,“寒风”生产了四千多架,差不多是“台风”的五倍,由此成为了少数几种成功的外援战斗机之一。